3

您好,欢迎光临中关村光电产业协会!  

政策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服务之窗 -  政策信息
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
发布时间:2016-06-08  浏览次数:28245

我国制造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并且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北京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领头羊之一,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更是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一、北京工业发展的新挑战

第一,首都功能定位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其中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新要求。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这也正是赋予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深刻内涵。发达国家的实践验证了: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创新资源的70%用于制造业,创新成果的90%来源于制造企业。工业如何发挥首都创新资源的优势,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第二,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新压力

当前,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必须通过大手术才能治愈,工业是主阵地之一。20147月和10月,市政府先后发布新增产业禁止目录(2014版)和污染企业调整退出目录,2015年又修订颁布了新版禁限目录。运用政策组合拳,就地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已就地淘汰了逾千家工业企业。下一步,继续推动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的关停及相关行业和生产工艺的调整退出工作,深入引导在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转移搬迁,争取尽早完成2013-2016年累计退出12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的任务。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而且越到后面骨头越难啃。

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我们的任务很重,要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本,充分发挥首都创新资源集中的辐射带动优势,面向京津冀推动组建产业联盟,推出关键技术和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平台,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京津冀产业整体升级。但从目前京津冀三地实际情况看,三地还存在产业同构、分工重复、协同性低等种种制约问题,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北京工业强化创新优势,突出引领发展和错位发展。

第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目标

与国际相比,北京制造业与全球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北京市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偏弱。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来看工业依靠投资拉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北京制造业产出的效率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还有不小差距。北京制造业对产业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还较弱,如集成电路行业,虽然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集成电路设计、芯片等核心环节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存在“缺核少芯”等问题。

二、北京工业发展的新思路

加快转型,面向高精尖,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是北京应对新一轮竞争态势的必然选择,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撑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本质要求。

统筹考虑国家战略部署和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我们提出以强化“创造”为核心,以培养高精尖产业为导向,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支撑,形成了“北京创造2025”的战略思考——《〈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

第一,紧扣制造业创新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重点突出4个原则

“北京创造2025”要紧扣制造业创新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重点突出4个原则:一是坚持将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二是坚持将“产品创造”作为培育高精尖产业的主要抓手,加快推动由全面发展向产业高端环节、核心领域和尖端科技的聚焦发展;三是坚持将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主动“瘦身”,优化资源配置;四是坚持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实现“由北京创造”的支撑条件,推动在京津冀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跨区域产业创新网络,实现互补、共赢发展。

第二,核心是实施“三四五八”战略计划

“三四五八”战略计划,即“推动三转调整,实施四维创新,聚焦发展五类高精尖产品,组织实施八个新产业生态建设专项”。

“三转调整”,是指有序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关停淘汰,疏解转移和改造升级,实现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的转型发展;“四维创新”,是指全面强化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创新,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五类产品”,是指聚焦发展创新前沿、关键核心、集成服务、设计创意和名优民生等5类高精尖产品,打造“北京创造”品牌;“八个专项”,是指组织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8个新产业生态建设专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三、北京工业发展的新举措

实现由“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的转变,应当从以下方面做文章。

第一,在做大“四维创新”方面做文章,向创新发展要动力

结合北京实际,“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是未来工业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向。近来,北京“四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喜人,打造了很多个第一,比如,全国首个55纳米智能卡芯片在中芯国际实现量产,国内首款自助桌面云平台及首款采用自助操作系统的可穿戴智能手表新产品面世,百度成为全球首个开放大数据引擎的企业,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全自动无人驾驶路测,等等。同时,支持集成电路行业对全球第二大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公司芯成半导体公司、世界第三大摄像头芯片生产商豪威科技公司等一系列并购重组,我市北斗企业和芯星通科技的《多系统多频率卫星导航定位关键技术及SoC芯片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该项目是首个入选国家科技奖的北斗芯片科技成果。联合国内顶尖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初步形成汽车动力电池、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等11个国家或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营方案。在服务“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引导市场主体做好要素资源组织模式创新,进一步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第二,在破解制约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传统政策方面做文章,向刺激消费需求要动力

现阶段依然存在诸多不利于消费的制约因素。一些深受北京市民喜爱的老字号品牌因为高昂的入场费难以进入综合商超销售,同仁堂医药部分高质高价无法进入医保采购目录,等等。为此,我们研究如何在破解制约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约束上下功夫,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借助我市获批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机遇,在环境治理、信息消费、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促进内需的增长和升级,同时加紧研究供给侧管理的政策措施,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第三,在产业舍与得方面做文章,向结构调整要动力

一方面下决心去“舍”,分类疏解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另一方面下更大力气去“得”,实施“三四五八”战略,加快构建体现价值链高端化、生产清洁化、体量轻型化的高精尖产业结构。当前,在加快调整退出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如何推动存量工业用地“腾笼换鸟”,转型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我们也正在筹建高精尖产业基金,希望通过市场化运作,创新政府资金使用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重点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

第四,在产业融合和区域融合方面做文章,向协同发展要动力

    近年来,北京二三产业融合趋势日趋明显。我们研究发现,我市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将带动服务业增加值增加4.3亿元,“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65%。另外,区域融合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建设世界城市离不开区域腹地的支撑。为此,我们主动在京津冀区域内加强产业布局,推动北京现代四工厂、沧州生物医药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对接。京津冀下一步产业协同发展,要紧跟新工业革命趋势,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打造跨区域的产业园区,带动北京周边城市加快新城建设步伐,把京津冀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